青年节之际,当社会舆论仍困于"躺平"与"内卷"的二元争论时,高途与新京报联合推出的特别企划“有志者·行高途”如一柄利刃,剖开了时代对青年群体的刻板想象。这场以“青年不设限”为精神内核的深度对话,通过人物志特辑的方式呈现,重新诠释了"有志青年"的内核,也为青年价值表达开辟出一条人文主义的突围路径。
“传统志向”局限,当代青年亟待破局
在传统认知中,"志向"常常被简化为某种特定的职业发展方向或社会认可标准,其价值评判往往与稳定性等传统维度紧密关联。这种理解方式反映了特定阶段的认知特征,但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当下,青年对"志向"的诠释正在呈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。
如今,青年一代的志向正逐渐摆脱传统框架的束缚,一批在“非主流”赛道上崭露头角的实践者正脱颖而出,向公众证明不论选择何种领域,何种行业都有可能实现自我抱负。当“斜杠青年”成为职业新常态,传统“功成名就”的单一评价体系逐渐崩解。拟音师王磊在不到60人的小众领域里,以热爱和坚持为指引,重构影视的听觉体验。这背后,这正是新一代对“志向”定义的重新书写:志之所向,未必是殿堂高塔,也可以是烟火人间里的匠心独运。
拟音师 王磊
中国游泳运动员余依婷在多元赛道的拓圈尝试本质上也是对“青年”这一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组。这种“拓圈”行为背后,是对“标准”的消解诉求——他们拒绝被单一身份标签定义,转而追求“个性化”的身份流动性。越来越多的青年们正用实践证明——志向的意义在于与时代需求共振,同时坚守热爱并尊重个人价值。
游泳运动员 余依婷
说唱歌手懒惰的创作轨迹恰也印证了这种"反标准"的青年姿态——他用说唱的反叛诠释当代青年的真实棱角——撕掉标签、直面经历。比起成功,他更想表达自己、观察社会,想努力成为一个榜样。用歌词为时代青年造像——既照见售票窗口佝偻的背影,也映出青年人的灼热宣言。
说唱歌手 懒惰
“志”不设限:解构有志青年新内涵
在此次活动中,嘉宾们展现出来的“志”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功成名就,成为一种融合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精神象征。王平将中国传统技艺转化为创新艺术头饰,并获得全球影响力,其意义远超技艺本身。这折射出当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认知迭代:从“守护遗产”到“创造遗产”,从“民族性”到“世界性”,他们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群星中熠熠生辉。
国潮设计师 王平
“志”的含义变化也体现在心理进化上,当代青年正在经历从“成功焦虑”到“意义重构”的价值转变,以韩孟伯为例,他在成功考入北大后并未止步于传统意义的学业成就,而是转向国风音乐与京剧的跨界实验。这种选择背后,是年轻一代对个人发展的新思考——他们不再将成功等同于某种社会评价标准的达成,而是更关注奋斗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。
北大学生 韩孟伯
丁爽作为高途名师,她突破“传道授业”的传统角色,通过高途线上课程构建“知识陪伴”的新生态。这种转变暗合了青年一代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: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,更是情感联结与价值观共振的场域。她的实践证明,“教书育人”的“志”也可以生长于虚拟空间,其内核是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民主化。
高途考研规划师 丁爽
此外,这种“志”也体现在《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》作者杨素秋对文化教育的精心雕琢上,她认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是不愿意随波逐流的,他们轻装上阵,可以做很多事情。同时,它也体现在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波的家国情怀中,他引领青年投身科研事业,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。
“有志者·行高途”活动是一场关于青年主体性的文化突围。当余依婷在泳道中奋勇拼搏、王磊用声音塑造世界、懒惰以韵脚书写世界等等元素在数字空间交织碰撞时,一个超越“内卷”与“躺平”二元对立的新青年形象正在悄然生成。这种形象并非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体,而是能够在多元价值间从容游走的“清醒世代”。
以教育使命共筑时代担当,引领青年定义多元未来
此次活动与高途的教育使命高度契合。作为教育科技领域的创新领先者,高途始终致力于培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综合型人才。通过高途教育基金会,高途积极联动社会各界力量,向青年奋斗者致敬,为未来建设者赋能,推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深度融合与统一。
从多元成长的角度来看,高途致力于打破“有志者”的单一标签。无论赛道边界或成长路径如何,皆可成就自我抱负。通过多领域标杆案例,高途展现了奋斗的多样性,诠释“成功”无需标准答案。
与此同时,高途倡导“标准重构”。我们鼓励青年挣脱传统评价的桎梏,在热爱的赛道和领域持续创新,以目标为锚点、以热爱与坚持为燃料,成为未来标准的书写者与引领者。
写在最后
五四精神传承百年,青年力量生生不息。高途与新京报联合发起的“有志者·行高途”活动,是对当代青年的礼赞,也是响应时代的深刻对话。
当“不设限”的志向汇聚,热忱与创新碰撞,我们看到的是未来的希望。